第899章 求贤诏,全国选才
立刻推行开来啊。”
“哦?”李彻皱了皱眉,“这是为何?”
“科举制核心在于公平选才,打破世家垄断,如今世家势微,难道不是正合时宜?”
“陛下,”诸葛哲苦笑着解释道,“此制从底层选拔人才,理念无疑是正确的,长远来看,确能将天下英才尽数网罗。”
“可问题是,如今的大庆,没有那么多‘人才’可供选拔啊。”
他摊开手,道出了一个冰冷的现实:“莫说是人才,便是识文断字的读书人,数量也远远不够。”
“书籍、知识,乃至教书授业的先生,十之八九都被世家大族垄断。乡野百姓,终日为温饱奔波,能认得自己名字已是难得,大字不识一箩筐者比比皆是。”
“在这种情况下,陛下若要推行此等需要广泛读书人的科举制,最终有能力脱颖而出的,恐怕依旧还是那些世家子弟。”
“而世家子弟畏惧陛下,怕是不会来参加科举。即便真有世家之人来参加,必然会轻松赢过其他人,那岂不是换汤不换药,又为朝廷招来一批新的世家门阀?”
李彻愣了愣,顿时反应过来,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经验主义的错误。
后世的科举制之所以能成为王朝支柱,是在经历了唐宋数百年的发展,伴随着印刷术普及、教育下沉、士族门阀彻底衰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之后,才得以实现的。
尤其是宋朝,士大夫阶层完全取代了门阀世家,阶层流动性极大增强。
加上官学、私塾的广泛建立,相对廉价的书籍流通,才为科举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。
宋朝的顶尖士大夫阶级,哪怕是权倾一世的当朝宰相,如果没有像样的后代继续可靠,其家族也会一步步走向衰落。
而如今的大庆呢?
知识被极少数人垄断,教育资源极度匮乏,平民百姓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。
在这种背景下,搞大范围的公平考试,无异于空中楼阁。
结果很可能真如诸葛哲所料,只是为旧势力提供了一个进入朝廷的新渠道。
想通此节,李彻脸上不禁露出无奈之色,轻轻叹了口气:“却是朕考虑不周,脱离实际了。只看到了制度的优越,却忽略了推行它的根基。”
见皇帝并未固执己见,反而从谏如流,诸葛哲与霍端孝都松了口气。
诸葛哲连忙又道:“陛下莫要灰心,此制理念实乃良策,只是需因时制宜......臣以为,或可折中一下。”
“折中?”李彻和霍端孝都看向他。
“正是。”诸葛哲捋